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九州采风 > 勤廉故事会
高级搜索
为扶贫“摇钱树”换换土
来源:常州市纪委    时间:2017-09-18 21:45:52

  日前,中纪委曝光了9起扶贫领域里的典型腐败案例。从黑龙江拜泉县原县扶贫办主任,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培训中心培训科原科长,都是因为非法套取、侵占专用扶贫款项而被严肃处理。本该是帮扶农民农村的精准扶贫项目,竟然成为了县乡干部手中的“摇钱树”,被肆意攫取挥霍。这些规求无度的“硕鼠”行为,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政治“土壤”,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。如何为扶贫工作的“最后一公分”把好关,重塑基层扶贫的政治生态,关系着扶贫最终成果的质量。
  “不畏死,不爱钱,不立党”的模范官员海瑞,是“劣质政治土壤”的“清道夫”。他刚到淳安县任县令时,淳安官场盛行各种各样被称为“常例”的灰色收入,海瑞上任第10天就宣布取消该县一切灰色收入,掀起了淳安官场的大地震。县丞、主簿纷纷要求调离,衙役、门子也都回家不干了,整个淳安官场焕然一新,百姓纷纷称他为“海青天”。海瑞的事例向我们说明,政治生态会因群体性的贪贿而恶化,从而使生存在该地区的官员、百姓都受到影响。若要革新政治生态,就必须从净化基层政治生态入手,清除“劣质土壤”,重塑清明环境。
  清除弄虚作假之土。东汉思想家荀悦曾言,为政者要“不兴伪事”。不兴伪事,是对干部的最基本要求。那些被“贪欲”支配头脑的基层干部不顾“高压”,公然弄虚作假、阳奉阴违,设法骗取、套取给贫困户的补助物资。这种弄虚作假的风气如果得不到纠治,就会有心存侥幸者盲目跟从,靡然成风,扶贫“果实”势必被蚕食。
  清除形式主义之土。形式,就其本身而言,没有对错之分。与内容契合的形式,能够灵活地表现内容,升华发展内容,合理的丰富内容。正确的运用形式,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导向作用和宣传教育作用,从而“点燃”群众的积极性。但如果忽略内容实质,做任何事情都一味强调形式,把形式的作用夸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,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“泥潭”。以这次黑龙江省拜泉县曝光的案件为例,县扶贫办主任在开展扶贫项目期间,多次带领人员到施工现场“认真”检查,积极反馈汇报,当监理方提出达不到验收标准时,扶贫管理人员仍要求通过验收,结果部分大棚倒塌,造成国家经济损失354.08万元。扶贫工作是一项求深求细的长期任务,这种只重“虚”而不重“实”、严重降低工作效率的“劣质土壤”,必须清除。
  清除监督薄弱之土。在现行的监督机制当中,国家监督是最有效的监管渠道,中央纪委做出了专项部署,开展了扶贫领域的“多轮次,滚动式”重点督办,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积极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。但是在扶贫过程当中,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不断“露头”,这与一些监督机制的不完整有关,很难做到全方位、全过程的监督目标。作为当事人的村民,大多数并不重视知情权、不了解如何行使监督权,更无意愿或无机会参与到政策监管过程当中。缺少了人民群众的监督,就无法形成多方互补的监督机制,不能保障扶贫工作全程在阳光下进行。基层扶贫工作如果在这种土壤中生存发展,只能变成徒有其表的“无根之树”,即使养分充足,也结不出任何“果实”。
  “巴豆虽小坏肠胃,酒杯不深淹死人。”一颗颗“劣质土壤”看似无足轻重,堆积在一起就能污染整片的政治生态,使一棵棵本应培育在扶贫一线的“希望之树”,硬生生的转变成了“摇钱树”。有鉴于此,我们必须拿出海瑞的“清道夫”精神,彻底清除掉危害政治环境的“劣质土壤”,隔离受污染土壤,使“摇钱树”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,重放希望光芒。(杨余越)